大会简介

  • 中国西部国际采购商大会是集中展示西部优势产业发展的最大窗口,是促进采供有效对接、实现务实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08年创立以来,与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德国联邦采购物流协会、德国工商总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香港贸易发展局等一批专业及行业协会保持着密切联系。经五年发展,...
  • 更多>

会员登录

  • 陕西省积极打造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
  • 发布时间:2012-08-16 09:44        来源:组委会秘书处        字体选择: 【    】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为30%;2010年该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607亿元,实现了34.8%的高速增长,比“十五”末增长了2.72倍。2010年,陕西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申报和实施取得新成果,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5个;新产品产值率超过20%,掌握了重点领域的一批核心技术。标志着陕西省进一步确立了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加快该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要着眼点和着力点,即积极打造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大力推进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陕西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就布局了很多大的制造业项目,经过后来的不断发展,到现在已形成通用和专业设备、制造加工、国防、航空、航天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体系。

  近年来,按照国家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要求,陕西省政府确定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工业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改造提升、深度转化、循环发展、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升级、技术改造升级、资源转化升级、产品优化升级、企业发展升级和集群化发展升级,以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统领,贯穿“五个坚持”、“五个着力”。一是坚持以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线,着力推动航空航天、汽车、输配电、数控机床、石油、冶金、煤炭重型装备、新能源和环保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二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着力打造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培养、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坚持以推动重组整合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四是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和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水平,带动装备制造优势领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五是坚持以推进装备制造十大产业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协作、社会化配套、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陕西省对装备制造企业给予了诸多的政策扶持,把增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该省着力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努力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学把握装备制造业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对装备制造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竞争优势,抢占价值链高端。该省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按照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并购、联合、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强强联合,进一步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做强做大,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该省把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打造专业园区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以打造关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主导,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专业化园区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中地,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和协作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集群整体发展上新水平。他们把抓好重点项目和百万辆汽车工程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产品生产水平;扩大汽车产业规模,落实好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陕西省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把推进“两化”融合和军民结合作为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长期任务,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挥军工优势,推进军民结合,不断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从“制造”转为“创造”之路创新驱动,环境友好,内生增长

  政策扶持只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而让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只有自主创新。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走出了发展态势好、转型升级快的轨迹,但仍未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如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依赖国外进口,大型精密轴承、飞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大型风力发电储能技术及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仍未实现国产化。 

  “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业内人士称,走创新驱动、环境友好、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快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水平,攻克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提高附加值率,是“十二五”装备制造升级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田力表示,“未来陕西航空航天、特(超)高压输配电和智能电网设备、高效高精数控机床及高效复杂刀具、新型海洋陆地石油钻采设备、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高速列车城轨设备等将是发展重点。”

  据悉,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宝鸡、渭南、咸阳、汉中等区域,其中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占该省装备制造业产值的97%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中,长期以来,对于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定位是以军事装备为特色。而在“一五”期间全国46项军工项目中,布局在陕西的有17项,其中西安占了11项,经过“二五”及大、小三线建设,尤其是重庆直辖以后,陕西成为全国军工第一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调整搬迁,陕西军工60%以上的能力和86.2%的科研院所都集中在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西安。此外,陕西宝鸡、咸阳,甘肃天水等市的军工实力也同样雄厚。其中关天经济区内军事院校和为军工服务的院校众多,相关科研院所实力强、人才多,军民融合的基础条件优越。

  虽然有诸多利好因素,但是由于体制性障碍,关天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度远远低于重庆和四川,军、民用装备“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一定要打破体制障碍,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把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旗帜’树起来。”有关专家建议,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产业特色,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军民融合型装备制造业项目、企业来落户,与其他区域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错位发展。同时,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经开区泾渭科技产业园内的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园区,已成为关天经济区三个典型军民融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园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中国冶金报



附件: